如果不太了解「行天宮親子學習活動」是啥米?可以先看這篇,有清楚說明:【行天宮親子學習活動】超搶手免費親子課程:不負責任之網路報名8個教戰
感統體能課
「行天宮親子學習活動」的小班年齡層為10個月到20個月,艾咪我個人認為,要求這階段的小孩乖乖坐好會比要他們動來動去還難很多,所以,動態的感統體能課普遍適合班上每個小孩。同樣的感統教具擺設,大家依照自己階段發展能力,有的人爬爬、有的人走走,可以盡情跳跳、翻滾,搭配老師引導的音樂律動、認知遊戲,通常小孩都很happy。
碰妞剛滿十個月開始上課,第一天上課還只會爬,應該是說,其實這一期大半以上的時間,碰妞都是用爬的,直到課程接近尾聲,碰妞一歲一個月才開始會牽著我的手走路。
感統課程大家會依照老師的指示,排隊輪流體驗不同的教具設施,可以訓練不同的肌肉、刺激感官。
像這種爬山洞、過隧道的設計,老師說可以訓練小孩的「空間感」,碰妞一開始都不太敢進去,到差不多一歲才開始在山洞隧道「穿梭自如」。
老師還會設計「進階版」的山洞隧道,就是在裡面放障礙物,確實碰妞第一次看到障礙物就往後退回去了→→→回家媽媽我有告訴她:人生沒有一帆風順,遇到障礙要想辦法克服或共存,雖然退回原點也不一定是錯誤的路,但還是要先試著往前乘風破浪!(媽媽想太多~哈哈!)
眾多課程設計中,特別紀錄碰妞很喜歡玩的「大陡坡」(我自己亂取的)!老師說像這樣「頭下腳上」爬陡坡,可以訓練手的支撐力,或是像影片這樣抓住腋下,快速往下拉,都是可以訓練「前庭覺」。
這個動作一定要抓腋下,不可以抓手喔,不然會受傷。
「前庭覺」就艾咪的理解,是跟身體的平衡、空間、移動、重力、速度有關,像坐在這個「圓形轉盤」轉動,也是可以幫助小孩刺激前庭覺。
值得一提的是,感統課程不是一直爬爬滾滾而已,老師有時會在旁邊擺放一些認知教具,比如說,小孩可以手上拿一個形狀積木去爬坡,下坡之後把積木放到對應的地方。
行天宮感統課這部分,艾咪我覺得很棒!而碰妞在第一期唯一沒有突破的就是圖片中這個窄窄的設施,不知是不是害怕或平衡感還沒發展到適當程度,她從來沒有順利爬過去。
撰文當下第二期開課,她就咻咻咻爬過去啦!以前很難的,隨著時間,長大了也進步了!現在就像吃「一塊蛋糕」般簡單!(a piece of cake)
繪本認知勞作課
行天宮的繪本認知勞作課,教案設計及教具也都感受得到用心,但相較於感統體能課,對第一期的碰妞而言(10m到1y2m),繪本認知勞作課就比較「超齡」一點,上起課來比較吃力→→→媽媽帶得比較辛苦的意思,哈哈!繪本課,老師講故事的方式,是把故事書拍照掃描投影到大布幕上,講故事大概要十分鐘,雖然老師通常都很努力用浮誇(?!)語調演出,但碰妞實在很難坐好盯著靜態的投影幕這麼長時間,非常考驗這階段小孩的專注力,碰妞經常想爬走。
通常整個教案是有主題串聯的,例如老師講完「魚」的繪本後,會搭配抓魚的認知遊戲;而講完「圓形」的繪本後,會搭配圓形相關的認知活動。
此外,勞作課程,有好幾次是用「圓點貼紙」來剪貼創作,其實都是在考驗媽媽們的美勞能力,像碰妞一開始都只想拿貼紙和剪刀放嘴巴吃,連撕下貼紙的這個動作都不會,直到一歲後才開始會撕貼紙,但也還不太會黏。
根據我們同班有經驗的媽媽們說,像這樣的貼紙教具或玩具都好,帶小孩出門一定要隨身攜帶,可以讓小孩殺時間安靜一下!→→→很需要小孩安靜,所以默默筆記。
其實繪本認知課,很多是動靜態混搭,讓小孩在玩樂遊戲中學習,也可以放電,以下幾張照片記錄是艾咪覺得很棒的遊戲設計。
課程中所需要的用具,像是貼紙、蠟筆、水彩顏料、剪刀、雙面膠等是需要自備的(報名成功的人,可以在行天宮網站看到課程表自備用品清單),而艾咪最經典但也「最無用」的大作是,自製「寶寶手指膏」。
艾咪我這麼孝順、這麼勤勞,都是因為十個多月的碰妞正是「口腔期大爆發」,所有東西都要放嘴巴,我很怕她會把老師要求上課要用來畫畫的水彩拿去吃,所以決定用在來米粉、波菜、火龍果自己做手指膏,就算吃了也沒關係→→→但實際上過課後發現,只要過程小心一點也沒那麼恐怖啦!以後還是用水彩就好比較簡單!
最後特別想記錄的是,行天宮的課程都有結合季節節慶哦!像年底有萬聖節和聖誕節,都有主題活動。
其中,「萬聖節」要畫圖剪貼製作一個「南瓜手提袋」,完全是考驗媽媽們的超能力,在老師要求的時間內,快速完成美術作品,同時「防守」在一旁瞎搗亂的小孩。
「南瓜手提袋」作品完成後,要小孩拿著作品,沿著地板的直線走秀,此時的碰妞還不會自己走,相較於艾咪狼狽抓著碰妞走路,當下很羨慕其他小孩已經可以在台上「展現優雅」了說~
本期最後一堂課主題就是「聖誕節」啦!有聖誕老公公的臉譜五官認知、聖誕樹黏貼裝飾,還有碰妞平常就喜歡的拆禮物盒子,訓練手部肌肉及手眼協調,還剪貼勞作一隻聖誕襪~Merry Christmas~
行天宮親子學習活動因為很搶手,艾咪我一開始是帶著一種「朝聖」的概念去報名上課的,實際上過課也沒有失望。
上課開始到撰文當下已經第二期開課,每周每周隨著碰妞的長大、對老師及環境的熟悉、對同類課程的反覆學習,我們都愈來愈進入狀況。
在這課程,媽媽必須作為老師和小孩之間的「橋樑」,媽媽負責理解老師的指令後,引導陪伴小孩完成動作。艾咪本身也學習很多,像是如何引導小孩進行某些靜態或動態活動。
總之,所謂「親子課程」有相當成分是媽媽在上課啦!畢竟小班階段,媽媽要更認真,小孩才可能跟著投入。
說真的,我不知道現在上這些課對小小的碰妞「有什麼用?!」但很多人說,對孩子就是要「等著瞧」,在學齡前,父母的投入與陪伴有時看似不知所以,只能用心耕耘、耐心等待,隨著時間就會看到孩子「哇!比之前更棒了!」
是這樣嗎?等著瞧吧!讓我們繼續看下去~
歡迎留言聊聊,請至Facebook臉書:艾咪碰妞享長大